-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乡村振兴 > 点赞!人民论坛报道达川区: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

点赞!人民论坛报道达川区: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振兴

来源 : 人民论坛 时间 :2022-10-12
       产业兴旺,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。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发展扶贫产业,重在群众受益,难在持续稳定。要延伸产业链条,提高抗风险能力,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,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。

 微信图片_20221012071049

近年来,地处秦巴山区、革命老区的达州市达川区,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、市场需求不足,产业发展投入大、回报慢、风险高,引进企业难、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,积极转变思路,由政府牵头成立农业发展公司,推行“农业发展公司+新型农业经营主体+村集体+农户”新模式,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高质量、高效益发展,被评为“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”。

盘活沉睡资产撬动社会资本

将部分撤并的村小学、村办公场所等闲置国有资产打包并入农业发展公司,同时统筹整合中央和省市涉农资金,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项目建设,从而弥补了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,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项目的资金投入难题。近年来,达川区通过盘活价值6000余万元的闲置资产注入农业发展公司,引进新型经营主体以股份共建形式,推动“南大万”10万亩现代粮油示范园区、米城1.2万亩高山贡米园区和双庙现代蔬菜园区等项目建设,撬动社会资本3亿多元,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。

 微信图片_20221012071055

做大特色产业形成集聚效应

结合区域实际和特点,通过贡米、蔬菜、乌梅、柑橘等特色产业,引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,统一进行种苗供应、农资采购、收储加工、品牌包装、推广销售,有力提升了农业规模化、标准化水平。近年来,达川区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,种植青花椒20万亩、达川乌梅10万亩、蔬菜20万亩和10万亩长江上游晚熟柑橘产业带,实现年产粮食53万吨,蔬菜70多万吨,出栏生猪82万头,在规模上形成了集聚效应后,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,先后与区域内外20余家大型商超、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,以订单方式实行保供、保底价收购,将产业发展的风险降到了最低。

 微信图片_20221012071059

牢固利益联结激发各方热情

产业发展既要让参与的企业、新型经营主体和专合社等有合理利润,又要让村集体有收益,还要切实带动农民增收,让农民有“获得感”。“农业发展公司+新型农业经营主体+村集体+农户”的模式,有效地将政府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村集体、农户的利益进行了“绑定”。特别是,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和村集体的利益。产业发展起来后,不仅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入,通过就近务工领到工资,村集体也能从中按纯利润比例获得一定分红,从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,让他们成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。比如,位于达川区双庙镇二东社区的村民,每年除了能够获得每亩600元的土地流转费,在园区就近务工种菜人均还能实现2.5万元以上的务工收入。同时,社区1200亩的蔬菜大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了3万元-1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,为社区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,从而形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村集体、农民多方受益的良好局面,激发了各方参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。

乡村振兴,产业先行。只有把产业发展好了,乡村才能聚人聚财聚势聚力,凝聚起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。而农业产业的发展,既要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,也要各级政府切实扛起肩头的责任,用心用力夯实基础。

 

乡村振兴